芙蓉國評論丨為數字鄉村提供更多“科技與狠活”
□張天放
一部智能手機,就能實現在家“種田”;一臺電腦,就能匯聚田間地頭各種信息,成為“甩手掌柜”;一項技術應用,就能讓農產品增產又提質……如今數字鄉村建設如火如荼,數據成了“新農資”、手機成了“新農具”、直播成了“新農活”。被稱為“新農人”的新型農民,除了是農業的生產者,還是投資者、經營者、決策者,他們可能是在都市里打拼多年、返鄉創業的科技型青年農民工,還可能是身懷“絕技狠活”的農民子弟。
但無論怎樣分類,他們都是在運用新的生產方式從事農業,把農業作為職業,掌握各種“科技與狠活”,推動農業向信息化、市場化、現代化邁進的弄潮兒、領頭羊。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,數字鄉村建設是重點,人才是關鍵。向農村輸送更多知識技能型的“新農人”,提供更多“科技”支撐與“狠活”支持,才能滿足新時代農業生產力的需求,帶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。
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,為鄉村振興培育更多“核心人才”。為此,各級黨組織應履行好為農擔當、踐行初心的使命,通過“有形的手”強勢引導,并把“群眾滿意”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,為當地具備“科技與狠活”的高素質農民提供有針對性的教育培訓,如品牌建設、農技人員能力提高、高素質領軍人才培育、技術骨干選拔等特色課程,全面提升新農人的管理水平,使之成為引領一方致富的帶頭人、管理者,為當地邁向全面鄉村振興打下堅實人才基礎。
做好科技賦能,加快數字鄉村建設。當下鄉村,很多“新農人”跳出“舒適圈”,躬身入局新農村。為了保護好他們深厚的“三農”情懷,我們需要解決基礎設施、農機裝備、信息系統、數據資源等問題。廣大農村黨員干部要樹立改革創新精神,更新觀念,積極接納新情況、新事物,正確把握和理解農村各項方針政策,推動各種新技術和與農業結合,加快傳統農業轉型升級,助力推動鄉村生產方式、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現代化轉型,讓高科技、物聯網成為“新農具”,推動“新農人”甩開膀子加油干。
經歷過市場洗禮、接受過高等教育的“新農人”,擁有連接城鄉,連接小農戶與大生產的“狠活”,可為鄉村振興提供新動能。因此各級黨組織應在農民的組織化、經營的產業化和產品的品牌化上下功夫,全面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、農業龍頭企業和各類經營大戶,構筑各環節相互連接、利益協調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模式,為“新農人”出謀劃策,做好產業服務,建立互信,從而激發出他們的內生動力,保障他們在農業振興之路上行穩致遠。
農村穩則天下安,農業興則基礎牢,農民富則國家強。身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大變革時期,各級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既要當好鄉村產業項目的組織者、推動者,又要當好群眾利益的維護者,扎根農村、深耕農村,大力培養出一批對“三農”事業有熱情、有理想的“新農人”,為傳統農業轉型注入更多“科技與狠活”,讓“新農人”成為引領鄉村振興建設的一支生力軍。
責編:康玉潔
一審:熊敏
二審:羅曦
三審:朱憲章
來源:紅網時刻